2026
五月
22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圣神降临节(甲年)
圣神降临节(甲年)
《宗徒大事录》2:1-11
「五旬节到了,众人都聚集在一起。」
背景说明:
“五旬节”(希腊文 Pentēkostē,意为“第五十”)原是犹太人的农业节庆,即“七七节”(又称“收获节”,参见肋23:15-21)。它是在逾越节后第50天,原本是为感谢天主赐收成而设,后来也纪念天主在西乃山向梅瑟颁布《法律》。
此节庆吸引各地犹太侨民前来耶路撒冷朝圣,因此是一个“万民汇聚”的时刻,正预示了教会的普世性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降临并非偶然地选择此时,而是象征新《盟约》的开始。旧约在西乃山赐法律;新约在耶路撒冷赐圣神,使信徒不再只遵守外在法律,而由内在火焰所激发。
「忽然,从天上来了一阵响声,好像暴风刮来,充满了他们所在的那座房屋。」
背景说明:
“从天上来”表明圣神是天主的恩赐,不是人可操控的。“响声”与“风”常在圣经中象征天主的临在(参见列上19:11;则37章中的枯骨复苏)。“充满房屋”则象征天主圣神的圆满降临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的来临既神秘又有力,打破沉默与恐惧。圣神不是温和的微风,而是带来转化的力量,使人走出封闭、进入宣讲。信友也应让圣神“充满”自己生活的空间。
「有火一般的舌头出现,分别停留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,」
背景说明:
“火”是圣神的象征(参见玛3:11:“祂要以圣神及火洗你们”)。“舌头”预示语言的功能,也代表福音的宣讲。它“分别”停留在每一个人头上,显示圣神恩赐的个人性和普遍性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不只是降临在团体之上,更是每一位信徒的恩宠。火焰燃烧却不毁灭,如梅瑟遇见的荆棘,是净化、照明与热情的象征。信徒的舌头也应被圣神点燃,讲述主的作为。
「众人都充满了圣神,照圣神赐给他们的能力,说起别种语言来。」
背景说明:
这是圣神“外在”的可见征兆。圣神充满他们,使他们超自然地说出众多外国语言,这在希腊文中称为“格罗萨利亚”(glossolalia),不是混乱的咒语,而是各民族可以理解的语言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打破语言的分裂(参照巴贝耳塔事件,创11章),使门徒能沟通普世、传扬福音。信徒若被圣神充满,也会具备“沟通福音”的能力,不论文化、性格或背景。
「那时,住在耶路撒冷的,有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犹太人。」
背景说明:
这是为五旬节来耶路撒冷朝圣的犹太侨民。他们虽身处外邦,但依然忠于信仰,是“散居的以色列人”(diaspora)的一部分。他们的聚集,为圣神普世宣讲提供了对象与见证人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的降临超越地域、文化与语言的界限。天主选择在万民聚集时降临,意味着救恩不再局限于一族,而是面向世界。信友也应意识到信仰的普世使命。
「这声音一响,就聚集了许多人,都非常惊奇,因为人人都听见他们说各人本乡的话。」
背景说明:
这不只是“听觉的奇迹”,也是圣神在听者心中激发理解的恩赐。语言的障碍被打破,听众不再只是观众,而是可以领受福音的人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能穿透隔阂,使宣讲真正“入耳入心”。信徒若依赖圣神,而非自我技巧,福音就能进入对方的“本乡话”——即生活经验与内心需求。
「他们惊讶奇怪地说:“你看,这些说话的不都是加里肋亚人吗?」」
背景说明:
“加里肋亚人”被视为方言重、文化程度低的一群人。这里的惊讶是因为这些“乡下人”居然说出这么多高难度的外语,显出这是超自然的能力。
✨ 灵修意义:
天主拣选卑微者来完成大事。圣神不依赖人本身的能力,而是“使软弱者成为有力”。这提醒我们不要轻看自己或他人,圣神能使任何人成为福音工具。
「我们每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出生地的话呢?」
背景说明:
这强调“每人”都被包含,没有人被排除在圣神的恩典之外。信仰开始时即具有“包容性”与“普遍性”。
✨ 灵修意义:
主的语言不是冷漠的通用语,而是“出生地的话”,也就是最贴近个人的方式。圣神总是用我们能听懂的方式与我们说话——借着圣言、他人、事件等。
「我们中间有帕提雅人、玛代人、厄蓝人和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、犹太和卡帕多细雅、本都和亚细亚、」
背景说明:
这里列出的是当时罗马帝国及东方世界的不同区域,从波斯、两河流域到小亚细亚,显示出基督信仰的普世性质。
这些地名具体地描绘出从东方(帕提亚)到小亚细亚(今土耳其)的广泛地域,也暗示《旧约》中流放后散居世界的以色列子民如今在耶路撒冷再次“聚集”。
「夫黎基雅和旁非里雅、埃及和靠近菲勒乃的利比亚一带的人,以及侨居的罗马人,犹太人和皈依犹太教的人、克里特人和阿拉伯人。」
背景说明:
这里进一步列出北非(埃及、利比亚)、地中海岛屿(克里特)与西方强权(罗马),使得所有已知的文化圈被包含其中。特别提到“皈依犹太教的人”,显示天主的救恩也向“非以色列人”开放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跨越种族与宗教界限,使福音真正“走出去”。这也是教会向万民传教的基础,提醒我们不要局限福音的对象,教会是“向万民开放的圣事”。
「我们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语言,讲论天主的奇妙作为!」
背景说明:
“天主的奇妙作为”(希腊文 ta megaleia tou Theou)指的是救恩历史中的伟大事迹,尤其是耶稣的死亡与复活,以及圣神的降临。门徒不只是“炫技”,而是真诚地宣讲信仰核心。
✨ 灵修意义:
圣神的首要果实是“福音的宣讲”。若一个团体、一个人真的被圣神充满,就会自发地传讲天主的奇妙作为。我们也应常回顾、默想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的伟大工程,并与他人分享。
小结(灵修反省)
《宗徒大事录》2:1-11 启示我们:
教会的诞生是由圣神发动的,不是人的组织行动,而是天主的恩赐与召叫。
圣神打破封闭与分裂,使门徒走出屋子、走向万民,语言不再是障碍。
信仰是普世的福音,天主愿意每一个人都“听见自己出生地的话”——即以他们最能领会的方式接触他们。
圣神激发我们宣讲天主的奇妙作为,信仰绝非沉默的私事,而是向世界传达的喜讯。
愿我们也在自己的生活中,让圣神点燃我们的舌头与心灵,为主作证,成为当代的“使徒”。
《格林多人前书》12:3b-7, 12-13
「弟兄们:除非受圣神感动,没有一个人能说:‘耶稣是主’。」
历史背景:在初期教会,格林多是一个多元、复杂的大都市,信徒来自各种文化背景,也带来了多种宗教观念。部分信徒对神恩、灵性经验有所误解,认为说方言或奇迹才是真正“属灵”的表现。
灵修意义:圣保禄首先确立了真正属灵的标志:认信耶稣是主。这句话表达了信德的核心(参阅:罗10:9)。只有在圣神的光照和推动下,人才能真正从心承认耶稣为救主。
教会训导:教会认为信仰本身就是恩赐(cf.《天主教教理》§1812),真正的信德不是理智上的认同,而是圣神内在的感动。
「神恩虽有区别,却是同一的圣神所赐;」
解释:保禄宗徒在此指出,不同的信徒可能拥有不同的“神恩”(希腊原文 charismata),如智慧、知识、治病、说预言等(参12:8-10),但所有的恩赐都源于同一位圣神。
灵修意义:这帮助我们摒弃嫉妒或骄傲的态度,意识到每个人的恩赐都应服务于整体,而不是自我夸耀。
「职务虽有区别,所事奉的却是同一的主;」
解释:在教会中有不同的服务职务,例如宗徒、教师、服务者(cf. 12:28),但无论职位高低,都是为同一位主——耶稣基督——而服务。
灵修意义:这一点呼吁谦卑与顺服的德行,在教会中没有自我中心的位置,只有合一中的多元共融。
「工作的效能虽有区别,却是同一的天主,在人们身上所推动的。」
解释:不同人工作的果效不尽相同,但其真正推动力都是天主自己。这强化了三位一体的工作在教会中的一致性:圣神赐恩,基督设职,天主父推动一切。
灵修意义:信徒要承认自己工作的成果并非出于自己,而是天主的恩宠。避免骄傲,归光荣于天主。
「圣神显现在每个人身上,都是为了众人的好处。」
解释:神恩不是为了个人满足或炫耀,而是为了“pros to sympheron”(希腊文),即“为整体的益处”。这是教会共融精神的基础。
灵修意义:我们受洗成为基督徒,不是为了个人得救而已,而是为建设教会团体、服务他人。
「正如身体只是一个,却有许多肢体;身体的肢体虽多,仍是一个身体:基督也是这样。」
解释:保禄使用“身体”比喻教会。这是保禄神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,即“基督的奥体”(Mystical Body of Christ)。信徒虽多,但在基督内却合为一体。
灵修意义:我们每人虽有不同的角色、背景和神恩,但都不可或缺,正如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其重要性。
「因为我们众人,不论是犹太人,或是外邦人,或是为奴的,或是自由的,都因同一圣神受了洗,成了一个身体,又都是同一圣神所滋润的。」
历史背景:在当时,犹太人与外邦人、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社会区分极为强烈。然而圣保禄强调,在基督内这些界限已被圣神打破。
神学意义:这句经文强调洗礼是进入基督身体的途径,而圣神是教会团体的“灵魂”,不断滋养、更新、推动整个奥体的生命。
灵修意义:不论社会地位、种族、语言或背景,所有信徒在圣神内都被平等接纳、同被滋养。
小总结:
这段经文带我们深入了解圣神在教会内的工作与神恩的多样性。保禄宗徒教导我们:
信仰的根基是圣神的感动,认耶稣为主;
神恩的多样服务于教会整体的共融与建设;
教会如同一个身体,每个成员都是重要的;
圣神是教会的灵魂,在洗礼中团结我们成为基督的奥体。
灵修反思:在今天的圣神降临节,我们应思考:我是否意识到我在基督奥体中的角色?我是否愿意将我的神恩为众人服务?我是否欣然接受圣神的引导,使我日益合乎基督的模样?
愿圣神更新我们每一个人,也更新整个教会,使我们常在合一中见证主的爱。
《圣若望福音》20:19-23
「那一周的第一天黄昏时,门徒聚在一起,因为怕犹太人,就把门户都关上。」
历史背景:这一句发生在耶稣复活的那一天(主日)。门徒们聚集在一起,但因害怕犹太宗教领袖(如法利赛人和司祭们)会对他们迫害,他们门窗紧闭,心中充满惧怕与不安。
灵修意义:门徒的恐惧象征着我们在人生中的封闭与脆弱。但复活主打破人类封闭的空间与心灵,正是在黑暗和恐惧中降临。
「耶稣来了,站在他们当中,对他们说:‘愿你们平安!’」
背景:复活的耶稣以荣耀的身体显现,不受物理限制,“门虽关闭,耶稣却站在他们中间”(cf. 若20:26)。
神学意义:祂说的“愿你们平安”(Shalom)不是普通问候,而是复活带来的赎罪之平安。这是救恩的完成,是旧约所期待的弥赛亚和平(依9:6)。
灵修意义:主在恐惧中带来平安,祂是我们真正的避难所(参咏46:2)。每次弥撒中,祭台上同样宣告这“平安”,提醒我们复活主仍在我们中间。
「说了这话,便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。」
解释:耶稣显示祂受难的印记,特别是十字架上被刺透的肋旁(参若19:34),证明祂的身份。
神学意义:复活的主仍带着苦难的印痕——苦难被带入了荣耀之中。肋旁流出的血与水是圣事的源泉(洗礼与圣体),是教会的诞生记号(参《教理》§766)。
灵修意义:主并不抹去我们的伤痕,而是将其转化为生命的见证。我们在痛苦中与主联合,最终在祂内得复活的光荣。
「门徒看见了主,非常欢喜。」
解释:从恐惧到喜乐,这是复活带来的转变。见主而喜乐,表明他们开始相信祂真正复活。
灵修意义:复活的喜乐不是短暂的情绪,而是认识到罪被赦、死亡被征服、我们被召参与天主生命的深刻喜乐。
「耶稣又对他们说:‘愿你们平安,父怎样派遣了我,我也怎样派遣你们。’」
神学意义:耶稣不仅赐予平安,更差遣门徒。这是教会使命的开始。耶稣受父派遣来拯救世界,如今祂把这使命托付给门徒——这就是教会的宗徒性。
灵修意义:我们每个受洗者,也因参与了教会的生命,被差遣到世界中成为和平与福音的使者。这句话正是我们传教使命的根基。
「说了这话,就对他们吹了一口气,说:‘你们领受圣神吧!’」
背景与神学意义:耶稣“吹气”令人想起《创世纪》2:7,天主吹一口气在亚当鼻孔里,他就成了有灵的生物。现在,复活的基督吹气给新亚当——教会——赋予属神的新生命。
灵修意义:这是若望福音中的“圣神降临”记述,对应《宗徒大事录》第二章的五旬节。耶稣亲自赋予圣神,预示圣神的再临与持续更新。
「你们赦免谁的罪,谁的罪就得赦免;你们不赦免谁的罪,谁的罪就不得赦免。」
神学意义:这是耶稣设立告解圣事(忏悔圣事)的根基。祂将赦罪的权柄交托给宗徒,并透过他们传给教会,尤其是主教与司铎(参《教理》§976-980)。
灵修意义:天主愿赦免一切罪过,但祂愿意借由教会的牧人施行赦罪。信友应怀着信赖与悔改的心,常常亲近告解圣事,领受圣神的恩宠与重生的恩典。
小总结
这段福音呈现的是复活主显现给门徒的核心时刻,也是教会诞生与使命的种子时刻:
复活的主亲临恐惧中的门徒,带来真实的平安;
显现祂的苦难伤痕,表明祂以爱战胜死亡;
赐予圣神,赋予新生命,成为教会的灵魂;
托付赦罪权柄,设立忏悔圣事,为人类恢复与天主的关系;
派遣门徒,如祂被派遣一样,教会肩负福音化的使命。
灵修邀请:
在这圣神降临节,我们被邀请重新接纳圣神的临在,效法门徒,脱离惧怕、封闭、自我保护的态度,让复活的主吹进我们生命的圣神气息,使我们成为和平的使者、福音的传播者、慈悲的工具。
“主,请吹你的气息,使我重生。”
